啟德機場1925 - 1998
名稱
啟德是以兩名商人-何啟爵士及區德先生的名字命名。他們曾成立一家公司,從事在九龍灣填海發展住屋計劃。該公司後來不幸倒閉,這幅填海土地亦因而空置。政府其後認定這幅土地適宜用作機場,首次有紀錄的飛行便在一九二五年農曆新年元旦在啟德進行。
歷史
這幅獨特的土地是本港航空業的發源地,最初是一所飛行學校及一隊英軍飛行部隊開始。
一九二八年,一條混凝土下水滑道建成,供在九龍灣升降的水上飛機使用。
一九三○年,當局聘用了首名機場監督,而啟德的航空活動則由當時的海港署(Harbour Department譯名)管轄。
一九三五年,首座指揮塔和飛機庫落成。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四日,由皇室航空公司(Imperial Airways譯名)經營的首班商業客運航班從檳城飛抵本港,標誌著啟德機場已進入開始提供公共運輸服務的新紀元。
隨後數年,泛美航空公司開始提供往來香港與三藩市的泛美飛船/航服務。其後,各家航空公司相繼提供其他航空服務︰從印度支那半島飛抵的法國航空公司航班﹔從廣州及上海飛抵的中國航空公司航班﹔以及往來香港與北京的歐亞航空公司(Eurasia Aviation Corporation譯名)航班。
背面印有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四日首航抵港郵戳的一份信件
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四日首班定期航班抵達啟德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佔領香港期間,日本人興建了第二條跑道。不過,機場由於受到轟炸,損毀十分嚴重。戰後,一家本地航空公司-國泰航空公司開始使用DC3型航機提供服務。
民航處於一九四六年五月一日成立,專責管理本港的航空服務。
一九四七年的啟德機場
機場發展
一九五四年,政府通過一份機場發展總綱計劃。一九五八年,九龍灣海傍興建了一條新跑道。跑道向西北/東南方向伸延,全長2529米。隨著跑道落成,啟德機場正式成為香港國際機場。
一九六二年,機場大廈建成,航空公司亦逐步淘汰以渦輪螺旋槳推動的飛機,改用波音707﹑DC8及de Havilland Comet等噴射機。一九七○年四月十一日,首架波音747航機飛抵本港。當時如要使用第13跑道,機師必須在飛機飛近長洲時,要看得見跑道才可著陸。
一九七四年,這種目視進場的方式由儀表導航系統取代。在該導航系統輔助下,機師只要在飛機飛抵九龍半島上空時能看見跑道便可。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特別是在長期吹東風時,這個系統大大提高了13跑道的使用量。
一九七五年,跑道延長至3390米,以應付31家經營抵港航班的航空公司在長途飛行方面的需求。
一九七六年,香港空運貨站正式啟用。同年,機場開始採用二次監察雷達,加強管制航空交通。
啟德機場向東南/西北升降的跑道,於一九五六年興建時情況
一九六二年時機場大樓瞭望台及停機坪
啟德機場舊客運大樓於一九六五年拆卸,背後是新的客運大樓
擴建工程
當機場客運大樓第四期擴建工程於一九八一年完成後,一項有關機場客運大樓內各項設施容量的研究顯示,客運大樓需作進一步的擴建,以應付預期九十年代初航空交通的需要。機場客運大樓第五期擴建工程續於一九八四年展開,並於一九八八年完成。大樓的停車設施﹑旅客登記櫃台和領回行李處設施均有增加,可以處理旅客數量增至每年一千八百萬人次。
在一九八七年,政府有鑑於航空交通大幅增加,為使在未有新機場取代啟德機場之前提高啟德機場的容量,另一連串擴建及改善工程也隨即展開。一九九一年,香港空運貨站二號貨站正式啟用,可處理的空運貨物量每年達150萬公噸。一九九二年,東面停機坪的擴建工程完成,額外提供波音747-400飛機的停機位四個和一個商務飛機的停泊區。最後於一九九四年擴建南面停機坪為波音747飛機多提供了十一個停機位。機場在擴建後的設定容量達每年2400萬旅客。
航空交通控制員聚精會神監察雷達上航機飛行情況,時為一九八五年
啟德的里程碑
一九九六年,啟德機場踏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共處理2950萬名國際旅客和156萬噸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在國際客運量方面,佔全球最繁忙機場的第三位﹔而在國際貨運吞吐量方面,更屬全球之冠。
一九九五年機場使用的先進航空交通管制設備
民航處與赤鱲角機場
香港機場管理局負責發展和管理赤鱲角新機場,民航處則繼續提供航空交通管制服務,並在機場管理方面負起規管的角色。民航處透過機場發牌制度,確保新機場的營運符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要求的國際安全和保安標準。
民航處會確保達成使命︰致力於安全及有效率的航空運輸系統。